35

葉偉良導演的舞台劇《35》,講述一位中年男子憂鬱的黑暗。 一直都很乖很聽話的男子,在母親和太太之間的矛盾,而又徘徊在金錢和夢想的道路上,探索著憂鬱,也是一種醒覺。 有歡笑,但也有思考。

一念無明

故事圍繞著一位患有躁鬱症的中年男人,在生活上遇到的種種情況。 獨自一人照顧生病的母親,而一次意外誤殺了母親。 過後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,和社會如何去看待這些邊緣人。 父親又如何去找辦法協助和適應兒子,他也猶豫著要不要把兒子送回去精神病院。 在戲裡父親有一次的分享會這麼說:(廣東話) 其實做一個撲街很容易,搞不定的事情,就不用理它。。。  有的時候確實是這樣,有些事情為什麼很辛苦還是要去繼續呢?因為一種責任。 最後的畫面,父親和兒子坐在一個湖邊,這意味著父親選擇繼續和兒子一起走下去,不放棄他。

電影結束後,導遊,編劇,攝影師和女主角意外現身,進行了一個問答環節,來為這部電影做一場交流。

幸運是我

一個患有失憶症的女人,一位剛失去母親而來香港尋找父親的兒子。 戲裡有一幕父親狠狠地刮了兒子一巴掌,這一幕真的會深感難過,絕望,而現實就是會讓你學會堅強。 生活,偶爾你幫我,偶爾我幫你,大家都有失意時。 

仰光

每一座城市,都有不同的景點,宗教,生活節奏,文化,語言和氣候。 它們就像是一首首不同的旋律在演奏著當下的狀態,千姿百態。

現在的仰光,就好像是二三十年前的吉隆坡,唯一和時代最接近的就是他們都有在用著蘋果和三星手機,都同樣有Facebook。 至於其它方面,還是比較落後的。

或許幾十年後,這座城市已經發展蓬勃,到處都是高樓大廈,人民打著領帶穿著西裝上班。 不過,記錄在這裡最真實的生活狀態,是我離開仰光之前,最想留給他們的禮物。

仰光比吉隆坡的時間是慢了一個小時半,也就是說,我來了仰光是偷了一小時半的時間,但這個遲早是要還回的,除非我不打算回國了。 到了仰光的第一站就是昂山市場,這裡主要賣些紀念品,木雕,衣服,當然少不了著名的緬甸玉。 我在這裡買了一條當地男男女女都穿著的筒裙,女生穿的筒裙叫-牠敏,男生穿的筒裙叫-籠基。待會兒你就看到我在寺廟裡穿著籠基了。

逛了昂山市場,下一站來到了市中心的獨立廣場和鄰近的蘇雷寶塔。 緬甸是在1947年獨立,已經有六十多年的獨立歷史,但國家開放是這近十年的事情。

蘇雷寶塔是仰光市中心的地標,他們計算建築物離市中心的距離就是以蘇雷寶塔為中心點。 緬甸人進廟有些習慣,就是不穿鞋襪進入,不能見膝蓋,進入寺廟通常順時鐘繞,不燒香。 還有一個特別之處,就是這裡的每座寺廟,都有八個角落,每一角落代表星期一至星期天,而每一天代表代表不同的生肖。 緬甸人的生肖和中國不一樣,他們有八個生肖: :妙翅鳥、老虎、獅子、雙牙象、無牙象、鼠、天竺鼠以及龍(娜迦)。 我的生日是在落在星期五。 所以我過後進的每一座寺廟,都會找星期五來拜拜。

晚上的蘇雷寶塔,離旅館很近,所以跑出來拍了一張夜照。

來到仰光大金塔,果然金碧輝煌,寺內有六十多座小塔。 由於是赤腳進寺廟的,所以走著走著,腳板好像都快要燃燒了…

有沒有看到一條美人魚~

去了一家道地的餐館午餐,感受一下當地的食物。  我發現緬甸人都是一盤白飯,然後一小碗肉,就這樣吃一餐了。

乔达基卧佛寺

Nga Htat Gyi 寶塔,在仰光真的很多寺廟和寶塔。 一整天的行程幾乎都在走寺廟和寶塔。

皇家湖

Botataung 寶塔

市中心大多數都是商店形的市場,很少大型的購物商場。

第二天的早晨,前往歷史悠久的中央火車站,打算乘坐環城火車。

中央火車站

環城車票一張是緬甸幣200 (馬幣不到1塊錢),三小時的路程環仰光一圈,沿途三十多個站,可以看風景,也看看當地人的日常生活。

三天兩夜的行程很快就接近尾聲了,又是時候要還回那偷了的一小時半。 再見仰光(陽光)

東禪寺

陽光普照大地,花朵分外的鮮豔,想起去年也和父親來了一趟東禪寺,父親很喜歡這裡的花飾,百花齊放。我仔細的周遊了一番,然後去食堂醫飽了肚子,便坐在大樹下,微風徐徐,感受這平靜。後來到大雄寶殿靜坐了一會兒,離開的時候沒忘了上一根香。祈願大家健康,和諧,平安。

一心素

佛堂的居士新年請宴,請了一家比較高檔次的餐館。很多時候一些朋友會問起為什麼吃素的人還要吃素叉燒,素蝦,素雞腿等等… 我覺得其實不是說吃素的人就是放下所有了,他們可能因為起慈悲心又或者以健康理由所以茹素,但還是有執著(味覺,視覺的執著)的。但也有人是很簡單的素食,吃得很樸素。又或者換個角度想想,賣素食的餐館,總不能打開菜單,都是千遍一律的青菜和白飯吧?為了迎合大眾口味,他們還是會絞盡腦汁想要煮些什麼可以讓更多人前來光顧。尊重和體諒還是需要的,凡是不用計較得太多,有時反而會得到更多。